编者按
(资料图片)
高考结束,又一批年轻人开始在各种专业、各个大学和不同城市中做出选择,而几个普通年轻人“找工作”的故事给人启示。他们中,有的告别家乡,选择到心仪的大都市闯荡;有的坚定信念,义无反顾到基层去锻炼;还有的不给自己设限,在不确定中去寻找更好的未来。人生没有“最优解”,要的就是行动,干起来才有未来,往前走才有前程。去新的领域,到不舒适区,不断超越,向着这些地方前进!
“看到基层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一线,自然地就想成为队伍中的一员,为社会服务。”
“年轻的时候不去喜欢的地方闯一闯,以后会后悔。”
“家里不富裕,我要扛起来。”
“不断学习,强大自己,才能随机应变,随心而行。”
这些朴素又火热的话语,来自一群平凡的年轻人。他们是一群二十来岁、已经毕业留宁或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就业数据显示,16—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.4%。据统计,在宁高校2023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达28.5万人,总量将再创新高。
找工作、奔前程,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趁年轻,闯一闯
到南京快一年,肖璐璐去过的热门打卡地不少,唯有长江江滨,被她称为“治愈地”。
这位湖南妹子从湘江边来到扬子江畔,滔滔江水能解乡愁,“同饮一江水”,她对长江边的南京城倍感亲切,有着天然好感。
“南京人身上好像自带‘暖’。有次我心情郁闷在江边散步,举起手机拍江景。一个站在江边栏杆的人转头冲我微笑,我赶紧抓拍下那一刻,心情不好就会翻出来看看。”这样的场景太多,倚着街角蔷薇花打卡的热闹人群、睁着大眼睛问“姐姐好”的小萌娃、在关键时刻会提醒她几句的年长同事……
肖璐璐是毕业于湖南一所“双一流”高校的硕士研究生。去年毕业后,她通过线上招聘会,入职江北新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,岗位是商务专员。
对于找工作,肖璐璐很有自己的主见。从同学、学长学姐处打听一番后,她把求职目的地锁定南京。“人才政策好、机会多,比老家薪资水平高,文化底蕴浓,好玩的地方多。”
她心里清楚,妈妈嘴上说着,“你大了,随你”,但内心希望她留在家乡。“路要自己走,年轻时候不去喜欢的地方闯一闯,将来会后悔。”
这是个“十分清醒”的姑娘,分析起自己的学历背景头头是道。她直言,虽说手握“双一流”大学硕士文凭,但自己的专业比较冷门,可选职位不多。再说,南京最不缺的就是高校,想凭学历脱颖而出几乎无可能。
既然找到对口的岗位不容易,那就把视角换一换,往前景好、能提升的方向找。“我从小不善言辞、社交能力较差,希望能在商务岗锻炼下这方面的能力。”
她坦言,签下这份工作的时候还是有些忐忑。到手工资除去房租、水电、吃饭等日常开销,基本“月光”。“家人、朋友都鼓励我把握机会先留下来。妈妈说,你用心去干,赚钱的事先不要想。”
好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去。肖璐璐申请了人才补贴,每月800元。生物医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,她所在的公司发展势头好。更可贵的是,公司工作环境简单、氛围轻松。“网上说的那些职场黑幕,我没遇到。”她的直属领导是年轻的85后,他们有能力有担当,不像领导,更像“师父”。
“偶然间听同事提到,来面试的新人几乎都是硕士、博士,我一下就平衡了,哈哈。”初出茅庐的肖璐璐还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天真,也是这份阳光、乐观让她在孤身奋战的日子里多了一份淡定、从容。
每逢周末或假期,肖璐璐会骑单车在江边逛,她最喜欢到江边公园支起的一顶顶帐篷附近转悠。她说,帐篷里传出的欢声笑语,是最暖心的人间烟火,“我一定也能在南京过上这样的生活”。
又到周末,肖璐璐没再出去逛,而是“宅”在家里看书、学习。“工作快一年了,不提升自己,就会被淘汰。”三十几平方米的单室套布置得简单、温馨,她写写画画的时候,养的两只小猫会乖乖地卧在她周围,时不时地蹭一蹭她的腿。奋斗的小日子,平静又充实。
下一站,上岸
准备毕业、修改论文、参加答辩,何建勇最近忙得不可开交。就在答辩前两天,何建勇刚经历了一场“大考”——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面试。参加项目选拔是何建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,用一年的时间去基层实践,既能磨炼意志,更能为今后职业发展抢占一丝“先机”。
这个内心笃定的小伙子认为,找工作没有“最优解”,但目标明确才更有希望“上岸”。
当身边的同学忙着制作简历、游走于各类招聘会,何建勇早早下定决心:“考公”“考编”。“当下求职环境竞争激烈,即使‘考公’‘考编’也同样面临较大压力,但如果能成功,工作会多一份‘安全感’。”何建勇说,自己本科专业学习的是电子竞技,如果按部就班求职,最多的选择就是游戏类公司。
据何建勇透露,身边的伙伴和同学把进入体制作为第一就业选择的不在少数。“希望能为家乡基层建设作些贡献,疫情防控紧张时,当看到基层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一线,我会自然地想成为队伍中的一员,为社会服务。”
从去年10月开始,何建勇把时间都“让出”准备考试,他4次走进考场,都没能收获理想的结果。
今年春天,何建勇偶然注意到省项目管理办公室印发的《2023年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》。细细翻看内容,他当即决定要试一试,参加项目选拔。一方面,“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”项目要下基层,这与他报考的社会服务岗方向契合,能积累一定实践经验;另一方面,何建勇了解到,参加项目满一年后,凭借项目经历,自己可报考“定向岗”,避免与更多人竞争,“上岸”会有更大赢面。与此同时,另一个好消息让何建勇信心倍增,他所就读的院校与江苏省盐城市设有5个“校地定向”名额。
5月8日,何建勇自信地走出项目选拔面试现场。“学校共有15个同学报考,最终选拔5名,我是有胜算的。”何建勇坦言,前期的备考让他此次参加选拔有了底气,面对考官抛出的问题,通过平日复习的积累,能流畅地表达想法。面试当晚,何建勇便接到了电话,他顺利地通过了选拔。
短暂的兴奋后,他意识到,踏入职场要面临更大的挑战。一年志愿服务包含青年工作、社会治理、直播助农等内容,电子竞技专业背景的他对直播技术并不陌生,了解区域情况、查询农产品种类、构想直播形式……他已经开始提前为工作做着准备。
面对未来,何建勇方向更清晰了。一年项目期满回到南京,他将报名参加“定向岗”考试,争取“上岸”;如未能达成心愿,那就先找一份工作落脚,抽出时间复习,一边工作,一边再战。
暂时离别,期待重逢
原本对考研很有把握的韩英英,在阴差阳错之下发挥失利。考研失败把原本的计划彻底打乱,习惯了万事提前做好准备的她一下子陷入失序,毕业设计、实习、找工作接踵而来。
但她深知,家里不富裕,自己要尽快扛起生活的重担。她告诉自己,收拾好情绪,不能浪费时间,要朝前走。
如果能够在心爱的城市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,那是多大的美事。
现实却是事与愿违。投出了很多份简历,近在南京,远到深圳。最忙的时候,她要凌晨5点起床,一天跑3个面试,天黑透了才回到学校。求职两个多月没成功,她觉得自己如同一颗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。
那种挫败感让她再次陷入沮丧。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怎么就这么难?有企业开出的薪资根本无法糊口,有企业开口就问能不能接受长期加班。
就在两周前,韩英英成功面试一家位于上海松江的传媒公司,做短视频内容运营。老板一眼看中她:“知道么?我就是喜欢你身上那种向上的精气神。”
峰回路转,韩英英的心情随生活一起进入正轨。每天早上骑着“小电驴”去离住所两公里外的公司上班,和公司的“饭搭子”打卡美食,下了班去锻炼身体。工作时,她一刻不停地追赶互联网热点,绞尽脑汁去想最搞笑的新潮创意。大学学到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工作的实际需求,在那个快节奏的行业里,她每天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并产出。
带着遗憾离开南京的还有王洪杰。
出发站杭州,到达站南京,王洪杰打开12306手机应用翻看往返杭州、南京两地的高铁票。最近,他计划重回南京,与这座城市作一次郑重的道别。
去年夏天,王洪杰被罗永浩直播间录用,收获了一份实习岗。从运营到摄影,从活动策划到展品分析,过去10个月,在岗实习的王洪杰收获颇多。
这位00后男孩对个人未来“蓄谋已久”。疫情期间,线下课程转线上,同学都还忙着重新适应教学节奏,王洪杰已经在思考如何才能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。摄影、剪辑、脚本撰写,他一边自学各类技能,一边学习经营短视频账号。
思路的转变带来了“机会”。一步步实践摸索,王洪杰在短视频领域找到了灵感,关注量噌噌上升,各类商业合作纷至沓来。
能力的拓展、信心的提升,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“你可以考虑试试直播带货领域。”大三结束,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洪杰职业发展新思路。制作个人简历、下载招聘软件、梳理岗位信息,一顿操作下来,王洪杰发现南京现阶段此类岗位需求量较小,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递杭州岗位。
面对顶流账号、头部主播的“邀约”,王洪杰却陷入了沉思,按照先前发展规划,他期望通过专业课学习,留在南京寻找发展机会。然而,接受现在的岗位就意味着要和南京告别。
大学4年,南京早已让王洪杰难以割舍,古老的明城墙、明艳的秦淮河,南京城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树都深深地吸引着他。
纠结一番后,王洪杰决定接受岗位,先积攒经验,提升个人能力。
不久之后,学校将如期举行毕业典礼,王洪杰向公司申请了长达2个月的假,即将再次回到自己所爱的城市,他想再逛逛城市的每一个景点,再尝尝南京特有的美食小吃,再看看校园的一砖一瓦。他期待着与这座城市的“重逢”。
往前走,不设限
这是王明的第三份工作,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没有去业内大厂,而是选择了溧水一家仅20多人的初创型企业。“这里给了我施展和学习的机会,每个人的提升和努力都能被看见,都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养分。”他说。去年,这家企业营收超3000万元,今年,这群年轻人喊出了“再搞两个亿”的冲劲。
工作七年,跳槽两次,最终安家溧水。王明却说,未来他会在哪,尚未可知。
王明毕业那年(2016年)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,“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”一度引起热议。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,远没有想象中容易。从安徽一所一本院校毕业的王明,在“就业大军”中显得很普通。
在考研的千军万马中,车辆工程专业的他没能挤上那座独木桥。与其同寝室的两位“战友”同样败北,却执着地认定再来一次。深思熟虑后,王明选择面对挫折,向“社会大学”投出自己的简历,将考研的事暂时放了下来。
王明接连投了好几家行业内大厂,却犹如石沉大海。由于此前专注考研,他已经错过春招的不少机会。挑挑拣拣混杂着内心焦虑,“心气太高”的他一直等到秋招时,才在同学介绍下“幸运捡漏”了合肥一家全国知名车企,从事质量管理的岗位。
工作不到一年,“社会第一课”便让他感到落差,动了离职的心思,原因很简单:岗位工作与专业关联度不大,薪酬难以维持生活。王明制定了第一个阶段性目标,开启转岗计划,在同行朋友牵线搭桥下,来到位于溧水的一家全国知名车企,从事与汽车设计相关的技术岗。
这一待,便是5年。王明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,成功从专攻汽车底盘的部分设备到实现全面了解。如他所言,这是他变化最大的5年。这样的时间,足以将一个“技术小白”培养成技术骨干。他制定并完成了第二个阶段性目标:在工作中提升自己。
也是这段时间,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。2020年,趁着溧水人才房的政策红利,王明以“友好亲民”的价格买了房,两人也结了婚。2022年,夫妻俩仔细考虑后,王明制定了第三个阶段性目标:从原先的机械类行业方向转型到控制类,研发车辆底盘控制系统。“这将是一定时期内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。”就是这样,他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公司。
王明坦言,在找到第三份工作之前,一直想去北上广深试试,“对汽车行业而言,城市越大意味着更多发展机会。”但出于家庭的考虑,他还是选择了溧水,也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。王明认为,每一次换新工作都好比跨专业考研,每一分努力付出都必不可少,而每一步的学习成长都是在为自己加分。
但王明没有给自己设限。在他看来,成家立业已不像过去完全与地方绑定。“在两岁的孩子上学之前,我们还有选择的机会。”他说,身边不少河南、浙江的同事,都是当地成家跨省工作。汽车行业的布局特性,影响着行业人才的分布。到底在何处逐浪,是属于各地的比拼。
作为曾经的1/7650000,王明仍在追赶“就业潮”,只是这次他满怀成长的果实。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。王明想告诉他们,不断学习,强大自己,才能随机应变,随心而行。
(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)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许雯斐 徐晋 胡明峰 陈雨薇